表面活性剂诱导空穴浓度提升:高效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3-10
摘要: 在光电子领域,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其高缺陷容忍度、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可调谐的带隙特性,成为新一代发光二极管(LED)的核心材料。尽管钙钛矿LED(PeLED)的外量...

在光电子领域,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其高缺陷容忍度、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可调谐的带隙特性,成为新一代发光二极管(LED)的核心材料。尽管钙钛矿LEDPeLED)的外量子效率(EQE)已突破30%,但与传统LED不同,高效PeLED中常存在显著的空穴注入势垒(0.6–0.9 eV),这一现象长期困扰研究者。近期,瑞典林雪平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团队在《自然材料》发表研究,通过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工程,揭示了空穴浓度提升对PeLED性能的关键作用,为高效器件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

表面活性剂诱导空穴浓度提升:高效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新突破(图1)

传统LED需平衡电子与空穴的注入效率,通常要求低注入势垒以降低驱动电压。然而,钙钛矿LED在空穴注入势垒高达0.9 eV时仍能实现高EQE,甚至优于低势垒器件。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一种绿光PeLED,发现其开启电压低至2.0 V(低于钙钛矿光学带隙2.39 eV),最大EQE28.3%,且在高亮度(33,596 cd/m²)下仍保持稳定。这一反常现象的核心在于添加剂诱导的钙钛矿表面空穴浓度提升。

研究采用铯基Ruddlesden-PopperRP)层状钙钛矿,通过优化前驱体配方(如丁基溴化铵BABr、聚环氧乙烷PEO等添加剂),调控钙钛矿薄膜的表面态。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添加剂吸附于钙钛矿晶界,通过电子抽离效应减少价带顶(VBM)附近的电子态密度,从而提升表面空穴浓度。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证实,添加剂的存在使材料功函数从4.56 eV升至4.68 eV,进一步验证了空穴富集效应。

实验显示,未经异丙醇(IPA)清洗的原始薄膜(添加剂富集)光致发光(PL)强度是清洗后薄膜的48倍,而PL寿命仅提升2.48倍。这种光强与寿命增幅的不匹配,排除了缺陷钝化的主导作用,表明空穴浓度提升通过增强双分子辐射复合率(Γr)显著提高了发光效率。当光生载流子密度较低时,Γr与空穴浓度(pD)呈线性关系,使得PL强度随激发功率的斜率从2降至1,与理论模型高度吻合。

 

表面活性剂诱导空穴浓度提升:高效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新突破(图2)

基于此机制设计的PeLED展现出优异的电致发光性能。通过替换电子传输层(如PO-T2TZADNTPBi),研究发现开启电压与电子迁移率呈负相关:PO-T2T器件开启电压最低(2.0 V),TPBi最高(2.6 V)。此外,器件在75°C高温下仍能保持80%的初始EQE,表明空穴浓度提升效应具有热稳定性,为PeLED在高温环境(如高功率照明)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钙钛矿表面空穴调控的物理机制,还提出了普适性设计策略:通过添加剂工程优化载流子分布,可突破传统LED对平衡注入的依赖。这一发现为钙钛矿光电器件(如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方向。例如,在5G通信芯片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中,高导热与高稳定性结合的钙钛矿材料有望解决现有技术瓶颈。

随着全球导热材料市场年增速超28%,钙钛矿LED正从实验室高端产业化标配迈进。未来,通过纳米化技术、复合材料开发(如与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钙钛矿器件的效率与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显示技术、量子器件等领域的革新。

 

这项研究通过创新性的表面工程策略,解决了钙钛矿LED中高势垒与高效率的矛盾,为下一代光电子器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随着对钙钛矿材料界面效应的深入理解,高效、低成本的钙钛矿光电器件有望加速商业化进程,引领绿色能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


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