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成为原材料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产业规模与产量增长
“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节能降碳优势显著。预计到2030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将达到2800万吨,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比重将提升至30%。这一预测显示了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以铜、铝、铅为例,2021年至2023年,再生铜产量分别为365万吨、375万吨和410万吨,预计今年产量将达430万吨;再生铝产量分别为800万吨、865万吨和950万吨,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055万吨;再生铅产量分别为270万吨、285万吨和298万吨,预计今年产量将达290万吨。
二、政策支持与市场影响
今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引导低效产能逐步退出。这一行动方案对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市场的整体供需关系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
三、技术创新与新业态
近年来,报废汽车、废旧家电以及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行业设备更新和企业技术改造产生大量再生有色金属原料。新能源电池再生利用工艺技术装备迅速发展,先进企业锂回收率达90%以上,镍、钴回收率达99%以上,降低了新兴产业对原生金属资源的依赖。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涌现出多种以“再生+”为特征的新业态,如“罐到罐”闭环回收、铝水短流程直供、废料换原料、线上+线下回收、绿色供应链等模式得到推广。
四、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尽管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原料供给紧张、低端产能过剩、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尚不健全等发展瓶颈。专家建议,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要努力构建更健康的产业生态,推动大型企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以及中小型企业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共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在科技创新上,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原料数字化智能化预处理工艺、再生铜铝合金熔炼过程有害元素去除、一体化再生铸造铝合金成型等共性技术领域。
五、结论
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的不断优化,有望实现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全球有色金属再生产业贡献中国力量。
原文来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