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膜工业:从起步到辉煌的崛起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22
摘要: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中国膜工业从萌芽逐步走向成熟,在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我国膜工业发展历程可清晰地分为三个...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中国膜工业从萌芽逐步走向成熟,在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我国膜工业发展历程可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异相离子交换膜的投产拉开了我国膜工业的序幕,为我国在离子交换膜生产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逐步踏上成为离子交换膜生产大国的征程。


第二阶段是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这期间,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超滤膜、微滤膜组器及气体分离膜组器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投产,彻底改变了我国此类膜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随着社会对膜技术认知的不断加深,膜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确立,膜产业也开始初具规模,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第三阶段自 90 年代中期起至今。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 1995 年原化学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三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中国膜工业协会,引领中国膜工业迈向规范、有序且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此时,对外开放成效初显,中国膜工业逐渐融入全球市场浪潮。历经这一时期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膜工业体系日臻完善,膜工业顺利从投入期过渡到成长期。


步入 21 世纪,中国膜工业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总产值从 1993 年的 2 亿元一路飙升至 2012 年的近 400 亿元,“十二五” 期间更是保持着每年 20% 的惊人增速。据中国膜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8 年我国膜工业产值达 2438 亿元,同比增长 19.4%,到 2023 年,总产值已超 4300 亿元,占据全球总产值的 30% 以上。全国从事膜工业及相关产业的规上企业约 2157 家,从业人员约 12 万人。如今,我国膜工业已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呈现出水处理用膜、特种分离膜、气体分离膜、能源用膜、医用膜和特种功能膜等多元化膜产品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发展时期,我国都高度重视膜工业发展,通过规划引领与重点扶持,推动膜制造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来,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膜核心技术屡获殊荣,共计 44 项,涵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荣获 2024 年度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奖水资源领域杰出研发奖;侯立安院士等人领衔的 “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斩获 2023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万勤领衔的 “气体净化膜材料的创制及应用” 荣膺 2023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企业层面,膜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山东海化成功打造世界最大纳滤膜应用装置;江苏久吾高科成功研制出盐湖直接提锂吸附剂材料;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膜技术提取氦气并提纯至 99.999%(mol) 的全套工艺技术路线等。


同时,我国膜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2021 - 2023 年,共发布实施分离膜标准 55 项,涵盖纳滤或超滤、气体膜分离过程、膜反应器、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各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有力推动了膜工业标准国际化进程。2022 年 3 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发布实施,2023 年一项行业标准 “扩散渗析阴膜 (HG/T 5112—2016)” 外文版也成功发布实施。


展望未来,中国膜工业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致力于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技术产品,全力补齐膜技术短板,推动我国膜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全球膜工业领域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原文来自:中国化工报

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