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8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这部共九章 80 条的法律包括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等内容,将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作为我国能源领域首部统领性法律,《能源法》从立法计划提出到正式颁布近 20 年。其中有哪些重点内容?对化工行业发展方向有何影响?《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认为,《能源法》是从法律层面对于中国长期能源战略和大政方针的体现,为能源领域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着法制保障作用。
《能源法》中,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是关键所在。“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能源消费重点,也是加工能源、提供清洁能源的行业。《能源法》从法律层面确定了石化行业的地位。”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工园区处 / 综合评价处处长刘思明表示,一方面,《能源法》明确了 “双碳” 战略目标下能源品类管理范围和有能源属性产品的战略定位;另一方面,清晰提出能源转型主要路径,即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
《能源法》指明的发展路径如何实现?景春梅指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逐步实现 “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能源法》从开发利用层面保障绿色能源供给,推动消费端革命、扩大绿色能源消费。其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最低比重目标。对于传统化石能源,《能源法》明确,发挥煤炭 “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作用”,同时 “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强国内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合理开发利用可替代石油、天然气的新型燃料和工业原料”。
“转型需循序渐进,实行减量替代,即‘先立后破’。” 景春梅认为,石化行业应发展新能源耦合工艺,如绿电制绿氢等,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和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采用先进、集约的加工转换方式,为 “双碳” 目标实现做好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法》将氢能首次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此前氢能被列入危险化学品范畴,受《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约束。杨雷指出,此次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明确了氢能是现代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氢能产业链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此外,《能源法》对能源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关注也是一大亮点。
原文来自: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