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智能机器人以接待、导航、咖啡制作等多元技能展示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当人形机器人灵活穿梭于会场时,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命题引发讨论:这类尖端技术究竟何时能真正融入日常家庭生活?又该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能产业生态?新华网专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解码技术转化与产业突破的关键路径。
尽管人形机器人已在特定场景展现服务潜力,其家庭普及仍面临三重考验。从人文层面看,当技术替代人类完成基础劳动,需重新界定人机协作边界。王田苗指出:"保留人类独有的创造力与情感共鸣场景,或许是技术时代的人文解药。"技术层面则呈现碎片化发展特征,不同场景需求倒逼技术架构持续迭代,而跨场景通用性仍是待解难题。产业层面,人形机器人作为"新物种"需重构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供应链,减速器、柔性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构成双重压力。
面对技术的不确定性,王田苗提出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矩阵"。基础层依托数学算法与材料科学突破,技术层融合深度学习与工程设计,应用层结合人文洞察推动机器人向情感伴侣进化。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创造技术增量,更在重塑产业价值链。未来3-5年,以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决策系统、模块化核心部件平台等创新主体有望涌现,为产业生态注入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需构建"四位一体"解决方案。创新源头聚焦前沿技术突破,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双轮驱动机制;人才引擎打造"学术导师-产业教练"协同育人体系;资本催化联动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形成全周期资金链;生态赋能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王田苗认为,当创新生态完成从要素聚集到系统协同的进化,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智能产业规则制定者。
展望未来,王田苗描绘出双重愿景:短期聚焦工业巡检、特种作业等垂直领域突破,长期致力于构建"技术有温度、产业有厚度"的人机协同社会。"当机器人既能精准执行手术,又能理解人类情绪时,我们或许正在见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晨曦。"这场始于实验室的技术革命,终将照进每个家庭,重塑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