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机遇与挑战并存下的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12-28
摘要: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独立储能项目成功向当地电网输送电能,其总装机容量达 30 万千瓦 / 120 万千瓦时,储能时长 4 小时,创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领域全...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独立储能项目成功向当地电网输送电能,其总装机容量达 30 万千瓦 / 120 万千瓦时,储能时长 4 小时,创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领域全球容量之最,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呈跨越式增长,从 2021 年底的 400 余万千瓦迅速攀升至 2024 年三季度末的 5852 万千瓦,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路线基本成型,占投运项目的 97% 以上,同时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技术也在蓬勃发展。例如湖北应城的 30 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以及新疆乌鲁木齐甘泉堡的混合电化学共享储能项目,都展现出新型储能在能源保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新能源利用率和电网供电能力。


然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新型储能也面临诸多问题。技术瓶颈、成本偏高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导致行业低价 “内卷” 现象严重。目前储能行业盈利模式主要依赖电力市场交易、容量租赁服务和政府政策补贴,但各地现货市场峰谷价差小、容量租赁合约短且价格波动大、政策补贴不稳定,加上锂电储能系统自身特性,使得企业盈利空间狭窄,价格战悄然打响,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在此背景下,产学研各界积极探索破局之道。技术创新成为关键,固态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备受关注,部分企业的固态电池已取得显著进展;液流电池技术凭借安全可靠、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在新型储能领域前景广阔。此外,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协同全链布局,如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推动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政府的政策引导也不可或缺。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方案指出要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技术,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发展方向;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提出加速光伏和储能部署的三大推动因素,包括政策激励、电网与储能设施建设以及标准制定。同时,加强新型储能制造业统筹布局,发挥各类平台作用,强化标准支撑,探索商业化模式和拓展应用场景,也成为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储能行业处于从研发示范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应避免盲目超速或停滞不前,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在快速增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满足能源转型的需求,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新型储能产业行稳致远,迈向更加成熟和可持续的未来。


标签:
相关推荐